论“传统教育传统与教育家精神”的乡土实践
——以近代教育家刘古愚为例
张力1,2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西安,710062 2.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咸阳,712000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教育传统与教育家精神在乡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清末著名教育家刘古愚为例。刘古愚作为清末教育家,以其独特的乡土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而著名。他主张教育应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人文素养。从近代陕西教育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对刘古愚的教育管理认识论与科研创新实践论的研究,从中萃取优秀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精华,为陕西乡村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研究创新(求真务实)等提供智慧与启示。
关键词:教育传统;教育家精神;刘古愚;乡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8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这一系列重要精神为我们探究传统教育传统和教育家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指明了方向。
传统教育传统与教育家精神是中华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中不断发展和演变,对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刘古愚作为清末西北地区的教育家,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发展。
刘古愚被公认为近代陕西最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者和优秀的教师之一,康有为把他比作“海内耆儒,为时领袖”,梁启超则将他比作“关学后镇”。刘古愚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既有深邃的教育管理的理论,又有具体的科研创新的实践。他坚持以创新的精神来推动教育,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到当时的教育知识体系之中,以及将近代西方科学的智慧融入到当代的教育体系之中,以此来推动国家的进步,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培养更多的有志于国家建设的人才,并以此来推动国家的进步。除了“实学”和“经世致用”“教育救国”,他还大力推动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变革,重视推广乡土教育,努力增进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福利。
一、刘古愚乡土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刘光贲(1843-1903),原名刘古愚,出生于现在的陕西省咸阳秦都区天阁村,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南康北刘”,为当时的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刘古愚来自一个衰败的地主家族,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由于家里穷困,白天做小贩,晚上做工,每天都很艰难。但是,刘古愚非常喜欢阅读,喜欢到处走访图书馆,勤奋学习,对孔孟等古代思想非常感兴趣。“论史谨严”“识高义远”“治经精透”不仅精通历史,更精于语言、天文和数理,因此在当时关中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享誉盛誉[1]。
刘古愚从小便被“关学”的精神所陶冶,从小便被张载、冯从吾、吕泾野、李二曲等关学家的精神所感染,并且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32岁时,刘古愚开始参加乡试,但由于无法通过“熟能少留意于科举,相从于尧舜之间”的考核,最终决定放弃官职。此后,他踏上了漫长的教育之路,一路走来,经历了外敌的入侵,以及中华民族被迫接受的许多屈膝的外交协议。刘古愚深知“中国唯变法不能图存”中提出的“中国以后将不断受英德等国的挑战,只有不断推进新的学习方式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他积极推动新的学习方式,并且努力推动教育救亡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古愚不断地寻求新的见解,并且与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二、刘古愚乡土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刘古愚的教育思想是爱国、富国、强国的思想,在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史册上占有重要一页。在晚清时期,中国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方文化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振兴民族精神。刘古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他的乡土教育管理思想。
(一)教育与乡土文化的结合
刘古愚认为,教育应当扎根于乡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他以“亲民”为“明德”的主要内涵,提倡“经世”与“守身”一贯,在坚持理学核心价值、维护其信仰体系的同时,极大拓展了“经世致用”的内涵,接纳了西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容,推动关学向现代学术体系转化[2]。他主张在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他提出废除八股制度,推广数理化,开创新的学科,推动经济发展,培养新一代的人才,这一改革思想和康梁变法运动息息相关。在“西人之学,皆归实用”的指引下,民众富强,“中国之学,虚而不实”的指引下,国家不再处境艰难,“痛改故习”则强调了实际操作,强调了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结合
刘古愚强调,教育应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他提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讲求实学的办学思想下,他勇于改革书院传统的教学重点,开始与长安举人知名关学研究者柏景伟开办“求友斋”,除教授经史以外,就开办了天文、算学、时务、地理等新学课题,后增添西学内容。尤其注重算学,他主张“西人富强,以制造奇精,原本算术”。刘古愚在味经书院时,把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抬高到与经、史、政、道并列的地位,尤其是数学这一“秦中绝学”因他的讲授,在西北地区迅速流传开来。张鹏一在《刘古愚年谱》中指出:陕西人精通几何,擅长测算,受到师傅的启发。”
受到他的支持,《梅氏筹算》《平面三角形举要》等几何书籍被出版,此外,该学院也建立起一个出版社,专门销售这些图文资料。此外,该书馆也深入探究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发展历程、历法、文字,甚至涉及到科技、工程、农业等领域。崇实学院最早创建“致道”“学古”“求志”“兴艺”四斋,随后又增添“政事”“工艺美术”二斋,着力推进格致、数理、设计、英文的教育,并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能带入中国。
(三)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刘古愚认为,教育应当与实践相结合。他倡导将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教学,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担任味经书院山长(校长)期间,他创立了“崇实学”“预教训”“习测算”“广艺术”《实用学》课程,并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向陕西学政赵惟熙提出改革教育的建议,而光绪23年(1897年),他更是亲自创办了崇实书院,旨在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三、刘古愚乡土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
刘古愚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推行他的乡土教育管理思想。他在陕西开展了一系列的实业教育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实业教育思想,他对实业教育的倡导和探索,不仅使当地的经济、科技面貌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而且还对近代关中的教育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3]。比如,他在陕西等地创办了“烟霞草堂”等一系列乡士学堂,将乡土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注重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学堂培养了大批具有乡土情感和人文素养的人才,为当时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古愚不仅在书院执教,还与当地官员共同筹措资金,在关中设立义学,并且节俭省钱,把自己微薄的薪俸全部投入“躬设义塾数百所”和“励学斋”,以吸引农民、工人和商人前来学习新的学科。这样,他就实现了他的教育救国主张。他强调要开放民智,普及全民教育,推行无门第的学习,并对当时国民教育仅仅为富家子弟服务的现象进行批判性指出。
此外,他在味经书院里筑造了一个观象台,置学生成安、张遇乙制造的经纬仪于其上。让他的学生、吴宓之父吴建寅编著了经伟仪的具体用法,以利于同学们实习测算。他的学生张秉枢还编著了《代微积拾极补草》高等数学,拿给刘古愚看时,刘古愚大喜过望,连赞“吾乡人士才智不必尽出西人下”。
在其影响下,一批数学类著作纷纷出笼。刘古愚的一些学生还随当时的陕西布政使测绘了陕西地图。陕西的礼泉、三原、泾阳等县兴修水利时,还帮着测绘了渠道。由此不难想象,刘古愚的学生李仪祉日后在三秦大地上大修水利的源头即在此处。这一批实用性人才为西北开发立下了荜路蓝缕之功。
四、刘古愚乡土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刘古愚的爱国精神和“经世致用”“开物成务”的实学精神,是关学七百年来培育的优良学风,在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学术史上放射着光彩,是至今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的优良传统,对当前陕西传统教育传统与教育家精神在乡土实践中的意义。
(一)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
刘古愚的教育实践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通过教育普及和文化传播,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地方社会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刘古愚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他通过教育实践培养了大量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贡献。
(三)推动教育现代化
刘古愚的教育改革实践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他提出的“广开民智”“实事(业)教育”等思想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他的教育实践也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刘古愚的乡土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许多教育家,推动了乡土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他的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教育应当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人文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系2022年度陕西乡村基础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刘古愚乡土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XJY20221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光蕡集[M]. 刘光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2]武占江.论刘古愚对关学精神的传承与转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3):80-88.
[3]潘胜强.晚清关学名儒刘古愚的实业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4(03):46-49+75.
On the Lo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radition and Educator Spirit"
——Taking modern educator Liu Guyu as an example
ZHANG Li
(1.School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2.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n rural practice, taking the famous educator Liu Guy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Liu Guyu, as an educat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famous for his unique ideas and practices in lo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He advocat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local culture,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local emotions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Shaanxi edu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Liu Guyu'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pistemolog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practice theory, the outstanding essenc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ought and practice" is extracted from it, providing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schools in Shaanxi,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teachers' ethic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eeking truth and pragmatism), etc.
Key words: Educational tradition;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Liu Guyu; Lo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
张力(1983-),男,陕西礼泉人,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1级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会员、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教育史的研究。